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中小学题库 21世纪教育排课软件阅卷系统
中小学题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考点:文言文阅读

  • 陈太丘与友期(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4分)
    ①与友行    ②去后至    ③相而去     ④下车之        
    【小题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刻画了怎样的元方形象?(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3分)
                                                                                        

    查看解析


  • 《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矩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3分)
    【小题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查看解析

  • 阅读《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言知之者不好之者/ Z- M/ L' f* O
    B.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无信
    5 i( V* J# A& Y+ M9 C6 b$ b
    C.湮沙上果得数里外" H/ R% I* T2 ?3 @1 T- Z- _. c
    D.僧募金修乃石性坚1 O! ?/ i5 K ] B
    【小题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十余岁    阅:              
    不亦乎   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2分)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也。旨:滋味
    # O6 B$ A9 d( H% P/ h
     
    B.知困然后能自:勉强" Y- c P7 B6 A. i; I3 _ J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5 B: X# I5 L \ S7 C 
    D.学半:学习
    5 _7 N. i: C4 B: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有佳肴
    有至道+ Z' B! I- B! ?& g) B J; Y 
    B.不知其
    择其者而从之
    $ A5 W9 Y9 P8 d+ P9 H- j
     
    C.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
    6 Q/ S0 a, G: P0 `
     
    D.故学然后知不足" I. b8 S3 d! ]* W% K9 D 
    对子骂父,则无礼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 _9 c( F6 G- \5 N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b5 ^) N$ R! Z$ D/ e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I) B4 D4 ^8 M3 T1 U a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V2 M; @; f& a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来源:学科网ZXXK]
    ⑴故有名马(    )         ⑵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之不以其道(    )       ⑷鸣之而不能其意(     )
    【小题2】用课文原句填空 (4分)                                      
    (1)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_____                        _____ _;
    根本原因_                    _____________  _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分别有所指代,请说说他们分别指代什么?(3分)
    千里马:_____                                                   
    伯 乐:____                                                    
    食马者:______                                                  
    【小题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4分)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                      (2)将其喉           
    (3)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患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乃伪睡8 I9 h# j8 Y/ `B.久,目似瞑犬阻,不使前也9 H( W) C2 G" N, N! \
    C.其一犬坐前何有我哉. R% O* Q: F# Z* T+ g3 W0 jD.杀之而取其革重修岳阳楼. T6 d) h2 G# c/ [8 P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查看解析

  •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小题1】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义项,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小题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A.甚意,汝之不惠。
    7 H1 S* S+ E: \6 B3 U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B; Z* J8 a- @- P j- g
    C.微斯人,吾谁与归?/ b$ S8 @- K# G% \D.行者休于树( O6 V; N2 V S( M5 U" L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小题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来源:学|科|网]

    查看解析

  • 文言文阅读(29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文学常识填空(7分)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    )居士,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名,“志”是(   )的意思,“异”指( ) 的故事。郭沫若称赞蒲松龄作品“        ,          。”
    【小题2】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1)目似瞑,暇甚(        );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一狼得骨(            );  增笑耳(        )
    (3)盖以诱(       );          恐前后其受(           )
    (4)其一坐于前(           );   一狼其中(         )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小题4】原文填写(4分)
    (1)体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2)体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小题5】说一说这则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③言功,只合④做我的牺牲⑤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注释」
    ①衣被苍生:造福百姓。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辄:就。④合:能,配。   
    ⑤牺牲:古代用来作祭祀的猪、牛、羊等动物,文中指食物。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蠢然一物          ②能及我
    ③语未              ④尽扑杀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汝则无功耳未柳絮因风起" A) d+ ]7 J ?8 F' h# F
    B.尽扑杀食之相委7 S+ e! @, F9 N- g0 i. `9 j
    C.我皮,能衣被苍生下车引0 ?3 V" K% b8 @ V
    D.羊贸贸来公欣1 F3 i# ] h a0 e+ B) a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②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
    ③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小题4】读了这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1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之乎 ( )          (2)又安敢耶(    )
    (3)人情一日不食则饥( )       (4)水旱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明主知其然也。
    【小题3】甲乙两文都是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查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