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5-01-19 | 适用年级: | 在线组卷:【进入】 | 省份:江苏 | 试卷类型:月考试卷
图中a为等温线,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示地区( )
A.位于北半球,b为冷锋 |
B.位于北半球,b为暖锋 |
C.位于南半球,b为冷锋 |
D.位于南半球,b为暖锋 |
A.甲地受锋面影响,气温降低、风力增强 |
B.乙地受锋面影响,阴雨连绵 |
C.甲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日较差较大 |
D.乙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 |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政策 | B.交通运输 |
C.劳动力 | D.市场 |
读下图“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 )
A.RS.GPS | B.GPS.GIS |
C.GIS.RS | D.RS.GPRS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方便 |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
下表为四个国家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 甲 | 乙 | 丙 | 丁 |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 108.8 | 53.7 | 250.8 | 191.9 |
每公顷收获量(公斤) | 1,956 | 977 | 2,495 | 3,150 |
平均每人收获量(公吨) | 121.7 | 140.6 | 6.1 | 79.2 |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 145.6 | 186.6 | 2.1 | 37.9 |
A.小农场制 | B.精致农业 |
C.提高人均产量 |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A.甲和乙 | B.丙和丁 |
C.乙和丁 | D.甲和丙 |
A.单位面积收获量低 | B.平均每人收获量高 |
C.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 D.农场平均耕地面积大 |
推动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气候条件的差异 | B.各国经济收入的差异 |
C.各国自然资源的差异 | D.各国教育水平的差异 |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关于图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
B.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
C.石油资源枯竭的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D.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年龄(岁) | 0~14 | 15~29 | 30~44 | 45~59 | ≥60 |
男性人口(万人) | 5.14 | 25.14 | 14.68 | 4.94 | 1.76 |
女生人口(万人) | 3.84 | 37.10 | 11.63 | 4.01 | 1.78 |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 | 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
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 |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
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压力 |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水循环各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④ |
B.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由⑥④⑦构成的水循环 |
C.人工降水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
D.植树种草会造成⑧的增加 |
依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下图中流经甲地沿海洋流的性质和所属大洋环流的流向应是( )
A.寒流——顺时针方向流动 |
B.寒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
C.暖流——顺时针方向流动 |
D.暖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7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了( )
A.向斜谷 | B.背斜谷 |
C.向斜山 | D.背斜山 |
A.页岩 | B.板岩 |
C.石灰岩 | D.花岗岩 |
下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 B.山麓冲积扇 |
C.沙洲 | D.三角洲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A.常绿阔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
C.针阔叶混交林 | D.针叶林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 | B.热力环流 |
C.海陆热力差异 | D.风的形成 |
2011年11月28日上午10时(当地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开,会议计划为期12天。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
A.28日18时 | B.28日4时 |
C.28日16时 | D.27日23时 |
A.镇江正午太阳高度接近一年中最小值,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
B.德班正午的树木影子朝南 |
C.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
D.南极处于极夜期间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读下图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
A.同心圆模式 |
B.扇形模式 |
C.多核心模式 |
D.田园城市模式 |
A.①③是低级住宅区 | B.⑤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
C.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 D.②处宜布局化学工业 |
读新疆和田地区的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年平均降水量(㎜) | 33 |
年平均蒸发量(㎜) | 2600 |
| 人口(万人) | 耕地(万公顷) |
20世纪50年代 | 50 | 12.7 |
20世纪90年代 | 150 | 18.1 |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_____地区;乙为我国_____________地区。
(2)比较A、B两地区的农业生产,完成下表。
| A地区 | B地区 |
耕地类型 | | |
农业地域类型 | | |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 | |
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 | |
读下列一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9分)
(1)左图中,甲代表___________,常年在甲控制下形成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对应第二幅图15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2)第二幅图中气候类型G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是 ,冬季主导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最右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递变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⑤⑥⑦的地域分异,主要受_________条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