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年级:高一 | 试卷年份:2013年 | 省份:内蒙古 |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 上传日期:累计组卷次数 | 下载word版
2013年1月22日上午11点30分。回答题。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将向南移动% P0 h6 f% _; b! P | B.位于北半球,将向北移动% P0 h6 f% _; b! P |
C.位于南半球,将向北移动% P0 h6 f% _; b! P | D.位于南半球,将向南移动% P0 h6 f% _; b! P |
A.17点30分% P0 h6 f% _; b! P | B.3点30分% P0 h6 f% _; b! P | C.9点30分% P0 h6 f% _; b! P | D.21点30分% P0 h6 f% _; b! P |
A.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P0 h6 f% _; b! P | B.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P0 h6 f% _; b! P |
C.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P0 h6 f% _; b! P | D.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P0 h6 f% _; b! P |
A.昼长夜短,昼越来越长% P0 h6 f% _; b! P | B.昼长夜短,昼越来越短% P0 h6 f% _; b! P |
C.昼短夜长,昼越来越短% P0 h6 f% _; b! P | D.昼短夜长,昼越来越长% P0 h6 f% _; b! P |
读下图所示的气候统计资料,回答题。
【小题1】该图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 V. M# V4 K R3 [) M |
B.温带季风气候- B/ V. M# V4 K R3 [) M |
C.亚热带季风气候- B/ V. M# V4 K R3 [) M |
D.温带海洋性气候- B/ V. M# V4 K R3 [) M |
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大洋环流的是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⑦阿拉斯加暖流 ⑧巴西暖流 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0 O6 N( F0 M- ^6 b% X9 ^6 j | B.⑧→①→⑤→甲0 O6 N( F0 M- ^6 b% X9 ^6 j |
C.①→甲→⑦→②0 O6 N( F0 M- ^6 b% X9 ^6 j | D.⑥→④→甲→⑤0 O6 N( F0 M- ^6 b% X9 ^6 j |
A.北海道渔场0 O6 N( F0 M- ^6 b% X9 ^6 j | B.秘鲁渔场0 O6 N( F0 M- ^6 b% X9 ^6 j | C.北海道渔场0 O6 N( F0 M- ^6 b% X9 ^6 j | D.北海渔场0 O6 N( F0 M- ^6 b% X9 ^6 j |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A.差异性3 J: V* `: V( Q | B.区域性3 J: V* `: V( Q | C.整体性3 J: V* `: V( Q | D.单一性3 J: V* `: V( Q |
内蒙古自东向西呈现“森林一草原一荒漠”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0 C7 W$ @* X) j' F6 A2 O' B |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0 C7 W$ @* X) j' F6 A2 O' B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0 C7 W$ @* X) j' F6 A2 O' B | D.非地带性现象0 C7 W$ @* X) j' F6 A2 O' B |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它能
A.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 G* M$ I2 S" f. R |
B.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 G* M$ I2 S" f. R |
C.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 G* M$ I2 S" f. R |
D.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 G* M$ I2 S" f. R |
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无限的- F* `) R5 F* Z; @8 _" T2 j$ Y" A! F |
B.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F* `) R5 F* Z; @8 _" T2 j$ Y" A! F |
C.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没有规律- F* `) R5 F* Z; @8 _" T2 j$ Y" A! F |
D.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F* `) R5 F* Z; @8 _" T2 j$ Y" A! F |
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0 j" C# F# C" V% G; K( M9 h |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0 j" C# F# C" V% G; K( M9 h |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0 j" C# F# C" V% G; K( M9 h |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0 j" C# F# C" V% G; K( M9 h |
下列气候类型中,其成因一般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 ]/ h) R+ c. B* P | B.热带季风气候) ]/ h) R+ c. B* P |
C.地中海气候) ]/ h) R+ c. B* P | D.亚热带季风气候) ]/ h) R+ c. B* P |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从水循环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
A.大大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地表径流- c9 ?0 [$ K V, `! d, K/ a |
B.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雨水下渗- c9 ?0 [$ K V, `! d, K/ a |
C.显著减少了长江流域的降水量- c9 ?0 [$ K V, `! d, K/ a |
D.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水循环- c9 ?0 [$ K V, `! d, K/ a |
山区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主要是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气候0 b0 U7 j Z+ M1 R | B.河流分布0 b0 U7 j Z+ M1 R | C.植被0 b0 U7 j Z+ M1 R | D.地形0 b0 U7 j Z+ M1 R |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题。
【小题1】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反气旋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B.气旋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C.冷锋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D.暖锋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A.气流下沉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H; e. _+ V3 S: T% X1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H; e. _+ V3 S: T% X1 ` |
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H; e. _+ V3 S: T% X1 ` |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H; e. _+ V3 S: T% X1 ` |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H; e. _+ V3 S: T% X1 ` |
读三圈环流图,完成题。
【小题1】①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j2 G4 A( h7 J8 E: W | B.高温多雨' j2 G4 A( h7 J8 E: W |
C.温和干燥' j2 G4 A( h7 J8 E: W | D.温和湿润' j2 G4 A( h7 J8 E: W |
A.东北风' j2 G4 A( h7 J8 E: W | B.西南风' j2 G4 A( h7 J8 E: W |
C.东南风' j2 G4 A( h7 J8 E: W | D.西北风' j2 G4 A( h7 J8 E: W |
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的各种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③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g, e* @- P* I3 _& K: c/ A2 Y |
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g, e* @- P* I3 _& K: c/ A2 Y |
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g, e* @- P* I3 _& K: c/ A2 Y |
D.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 g, e* @- P* I3 _& K: c/ A2 Y |
地球上存在生物,是因为其具有
①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②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③充足的水分 ④自转和公转运动
A.②③④ b9 ?& d- ?8 d* V# N0 S5 C. B! i | B.①③④ b9 ?& d- ?8 d* V# N0 S5 C. B! i | C.①②③ b9 ?& d- ?8 d* V# N0 S5 C. B! i | D.①②④ b9 ?& d- ?8 d* V# N0 S5 C. B! i |
太阳活动与出现区域的匹配,正确的是
A.耀斑——色球层. i/ K! O( H) F | B.日珥——日冕层. i/ K! O( H) F |
C.太阳风——光球层. i/ K! O( H) F | D.黑子——色球层. i/ K! O( H) F |
下列河岸中,冲刷严重的是(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南半球 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A.①岸1 F% \+ H/ ]/ A1 W | B.②岸1 F% \+ H/ ]/ A1 W | C.③岸1 F% \+ H/ ]/ A1 W | D.④岸1 F% \+ H/ ]/ A1 W |
地壳中已经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居前两位的金属元素是
A.氧、硅7 `7 d! i' d* P0 g0 R- A | B.硅、铝7 `7 d! i' d* P0 g0 R- A |
C.铝、钠7 `7 d! i' d* P0 g0 R- A | D.铝、铁7 `7 d! i' d* P0 g0 R- A |
下列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转化正确的是
A.花岗岩—大理岩" R/ C" O4 G2 R, b. a& a* I# Q6 ], S | B.石灰岩—石英岩" R/ C" O4 G2 R, b. a& a* I# Q6 ], S |
C.页岩—板岩" R/ C" O4 G2 R, b. a& a* I# Q6 ], S | D.砂岩—片麻岩" R/ C" O4 G2 R, b. a& a* I# Q6 ], S |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题。
【小题1】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A.①、②, D& R- O4 f% [/ ^+ c: N ] | B.①、③, D& R- O4 f% [/ ^+ c: N ] | C.③、④, D& R- O4 f% [/ ^+ c: N ] | D.④、⑤, D& R- O4 f% [/ ^+ c: N ] |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D& R- O4 f% [/ ^+ c: N ] |
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D& R- O4 f% [/ ^+ c: N ] |
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D& R- O4 f% [/ ^+ c: N ] |
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D& R- O4 f% [/ ^+ c: N ] |
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J7 J" Y/ M6 S* R! I9 Q: \% a |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 J7 J" Y/ M6 S* R! I9 Q: \% a |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大气的散射作用* J7 J" Y/ M6 S* R! I9 Q: \% a |
D.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吸收作用* J7 J" Y/ M6 S* R! I9 Q: \% a |
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 H: ^- ]7 Z7 U | B.②③ H: ^- ]7 Z7 U |
C.①③ H: ^- ]7 Z7 U | D.②④ H: ^- ]7 Z7 U |
读下图,有关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温度:a > b > c > d) M3 Z$ T! c' ]' Z, R* I( A# U |
B.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气压:d > a > b > c) M3 Z$ T! c' ]' Z, R* I( A# U |
C.若此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中纬环流侧视图,④为热力原因引起的下沉气流) M3 Z$ T! c' ]' Z, R* I( A# U |
D.若此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中纬环流侧视图,b处有冷暖气流相遇) M3 Z$ T! c' ]' Z, R* I( A# U |
读地球阳光分布示意图回答:(10分)
(1)这是 日(节气)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图。
(2) A、B、C、D四个地点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最早日出的是 。
(3)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 ,并且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 值(大或小)。
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丙、丁两地中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 半球。洋流按性质属于 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 作用,丁表示__________(岩石类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
(2)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____带;
(3)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