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12-07 | 适用年级:高二 | 在线组卷:【进入】 | 省份:山东 | 试卷类型:月考试卷
读下图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A处的地形区名称是 ,“西气东输”、古“丝绸之路”及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此处经过,其自然地理原因是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河套平原路程最短 | B.河西走廊地形平坦 |
C.宁夏平原气候适宜 | D.柴达木盆地物产丰富 |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 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
C.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 D.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气区 |
A.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 B.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 D.木材短缺的问题 |
A.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 B.改善大气质量 |
C.促进水质变好 | D.保证能源安全 |
读等值线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的等值线所表示的要素可能是( )
A.降水量 | B.距海里程 |
C.海拔高度 | D.太阳辐射量 |
A.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 |
B.使本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 |
C.造就了大面积的平原地形 |
D.海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 B.太平洋板块 | C.非洲板块 | D.印度洋板块 |
A.陆地边界 | B.生长边界 | C.消亡边界 | D.海洋边界 |
北京某中学组织的夏令营到伦敦(51°N)一所中学进行交流,到达学校时发现学校旗杆的影子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
A.3时 | B.5时 | C.19时 | D.21时 |
A.1个小时 | B.4个小时 | C.7个小时 | D.10个小时 |
下列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
下列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表述中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 D.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
下图是我国西北和江南两处传统民居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两地自然环境相比( )
A.冬季都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少 |
B.夏季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产生伏旱现象 |
C.河流都有结冰期,但结冰期甲长于乙 |
D.土壤都很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
A.风力发电 | B.核电站 | C.营造薪炭林 | D.草类资源发电 |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水源充足 | B.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D.河谷地区热量较好 |
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人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
B.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去的机会 |
C.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
D.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题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
B.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
C.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
A.土壤酸化 | B.地面沉降 | C.土地盐碱化 | D.水土流失 |
A.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
C.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
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以单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这种指标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
B.区域均占有一定的空间,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
C.区域内部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 |
D.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图中的M河是 ,乙图中的N河是____________。
(2)N河流域上游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3)N河流域开发治理与M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
(12分)南部苏丹已正式从苏丹分离,成立南苏丹共和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苏丹首都位于北京(40°N,116°E)的________方向。(2分)
(2)甲、乙两幅图相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____________;若图甲中②地和③地的图上距离为2.22厘米,则图甲的比例尺约为________________(数字式)。(4分)
(3)结合图中信息,描述南苏丹的地理位置特点。(6分)
读图甲和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甲和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世界上两个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它们在19世纪中后期发展工业所拥有的共同区位优势是________资源和水资源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工业区在自然带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是_______________业。图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两个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区域内资源短缺、________________、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偏高。区域面临着_______________、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4)面对困境,两地都采取了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使得区域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和高新技术产业,③重视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15分)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2分)
A.①—甲 | B.④—乙 | C.⑦—丙 | D.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