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1-01-20 | 适用年级:九年级 | 在线组卷:【进入】 | 省份:江苏 | 试卷类型:中考真卷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CaCO3固体(Ca0固体)——高温煅烧 |
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
C.C0气体(CO2气体)——依次通入浓硫酸和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D.KCl溶液(CaC1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
据报道,“毒淀粉”是在淀粉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马来酸(C4H404)。马来酸是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下列关于马来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来酸属于氧化物 |
B.马来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
C.马来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D.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6% |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如图所示。有一种“砳砳”的外用材料是纯羊毛线,内充物为涤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羊毛属于天然纤维 |
B.涤纶属于天然纤维 |
C.羊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
D.燃烧方法来区分羊毛和涤纶 |
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
B.鉴别软水和硬水可以用肥皂水 |
C.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水体污染 |
D.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后即可得到纯水 |
现有八种物质,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A 活性炭 B 酒精 C 熟石灰 D 聚乙烯塑料
E 钛合金 F 石墨 G 小苏打 H 一氧化碳
(1) 可用于制食品包装袋 (2) 可用于制铅笔芯
(3) 可用于制造人造骨 (4)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5) 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6) 是有毒气体
(7) 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8) 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4)若要配制245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 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 。在实验室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 、混匀、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
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新型材料纳米级Fe粉能用作高效催化剂。实验室采用还原法制备纳米级Fe粉,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纳米级Fe粉在空气中易自燃。实验中通人N2的目的是 。
②写出Ⅱ中H2还原FeCl2,置换出铁的化学方程式 。
2013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
(1)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
(2)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 B.二氧化硫 | C.PM2.5 | D.氮气 |
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尿素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图中某些转化步骤及生成物未列出)
(1)尿素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填“有”或“无”)刺激性气味。
(2)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分离出氨后,可循环利用的两种物质是 。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4)写出含有氮元素的常见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各一个:
物质的类别 | 化氧物 | 酸 | 碱 | 盐 |
物质的化学式 | | | | |
下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4;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C由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图中“——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G的化学式 ;E的化学式 。
(2)写出B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①、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该基本反应类型是
(4)写出H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 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I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是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 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盐酸能导电 |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人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人盐酸中,能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