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2分)
河中石兽(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阅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如是再啮: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答案【小题1】(4分)(1)经过,过了(2)颠通“癫”,疯狂(3)事物的道理、规律(4)侵蚀、冲刷(每字翻译1分)
【小题2】(4分)(1)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2)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每句2分,每个翻译点0.5分,扣完为止)
【小题3】B(2分)
【小题4】(2分)参考示例:(1)如文章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简述寻找经过,然后以“无迹”交代了结果。可谓言简意赅。(2)作者先写寺僧打捞无果,再写讲学家的一通理论让众人信服后却笔锋一转引出老河兵的反驳,最终解开谜底。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这篇文章不在故事是否真实,也不过分渲染故事的神奇色彩,旨在通过故事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实践出真知。”(三选二,每点1分,只要能扣住特点合理分析即可)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颠为通假字,通“癫”,疯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关键词“服”“臆断”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B中应是“因为讲学家判断石兽埋在了沙里”。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特点,列举实例分析,合理表述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