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中小学题库 21世纪教育排课软件阅卷系统
中小学题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 请为下面漫画拟定一个标题并写出它的寓意。(5分)

    标题:
    寓意: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   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   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要抽象地继承。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0 g. _ ]8 U1 [0 a5 J1 [, \( b7 `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 W, F) _, ^& \0 A$ B+ A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h1 ]. D! d1 c9 C W' M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 A( ]/ G8 P& V! e! f
    【小题2】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R/ i) ?( `+ @' ^! T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c2 G3 A+ g4 R/ O
    C.物质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1 E! K: N; J* C+ e* b& ?! O
    D.精神文化源于物质文化,但学术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6 X5 i! A( f2 N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化是和产生这些文化的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的。, L) \7 b6 M3 W, R& R- K9 R" D
    B.我国的古文字、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和典章制度,都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
    M- g# N& `9 L. R% ?6 U7 g
    C.封建伦理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今天也如此。) g& \, X1 O9 i& A3 A8 O7 P9 C+ _
    D.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而轻视西洋文化,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1 V1 i0 ^" i" H. I; I( b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王景仁,庐州合肥人也。初名茂章,少从杨行密起淮南。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梁太祖遣子友宁攻王师范与青州,师范乞兵与行密,行密遣景仁以步骑七千救师范。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友宁夜击其一栅,栅中告急,趣景仁出战,景仁按兵不动。友宁已破一栅,连战不已。迟明,景仁度友宁兵已困,乃出战,大败之,遂斩友宁,以其首报行密。
    是时,梁太祖方攻郓州,闻子友宁死,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太祖登高望见之,得青州降人,问:“饮酒者为谁?”曰:“王茂章也。”太祖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梁兵又败。景仁军还,梁兵急追之,景仁度不可走,遣裨将李虔裕以众一旅设覆与山下以待之,留军不行,解鞍而寝。虔裕疾呼曰:“追兵至矣,宜速走,虔裕以死遏之!”景仁曰:“吾亦战于此也。”虔裕三请,景仁乃行,而虔裕卒战死,梁兵以故不能及,而景仁全军以归。
    景仁事行密,为润州团练使。行密死,子渥自宣州入立,以景仁代守宣州。渥已立,反求宣州故物,景仁惜不与,渥怒,以兵攻之。景仁奔于钱镠,镠表景仁领宣州节度使。梁太祖素识景仁,乃遣人召之,景仁间道归梁,仍以为宁国军节度使,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久之,未有以用,使参宰相班,奉朝请而已。
    开平四年,以景仁为北面招讨使,将韩勍,李思安等兵伐赵;行至魏州,司天监言:“太阴亏,不利行师。”太祖亟召景仁等还,已而复遣之。景仁已去,太祖思术者言,驰使者止景仁于魏以待。景仁已过邢、洺,使者及至,景仁不奉诏,进营于柏乡。景仁及晋人战,大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乃罢景仁就第,后数月,悉复其官爵。
    末帝立,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军过独山,山有杨行密祠,景仁再拜号泣而去。战于霍山,梁兵败走,景仁殿而力战,以故梁兵不甚败。景仁归京师。病疽卒,赠太尉。
    (《新五代史·王景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范乞兵于行密乞:求援0 G6 K% F: B H' K
    B.趣景仁出战趣:催促* b R: [. f" ]) T: [5 b7 i- a5 P
    C.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栅:栏杆" Y" M' j7 D8 E% V& I0 i' U/ G
    D.景仁度友宁兵已困度:估计* h/ ]% [2 \5 U# K, X! f' i6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②不赂者以赂者丧4 j5 L4 Y! Q' I/ G- _5 R
    B.①乃遣人召之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 F. h5 d2 c b2 X5 T
    C.①久之,未有以用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 i4 H, @. X( I9 V. i3 N
    D.①景仁殿而力战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 Q( B, V0 X: b. P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州大战,王景仁等到梁朝的军队疲乏时,趁机出兵攻击,大获全胜,杀死朱友宁,将其首级献给杨行密。0 g3 a P! F7 h" V* B2 U
    B.王景仁在梁太祖的优势兵力攻击下无法顺利撤退,就派遣李虔裕率军阻击追兵,最终保住主力安全撤回。
    : J8 N- W0 W6 _: G5 H* Y1 i
    C.王景仁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他回朝向梁太祖诉说了韩勍、李思安不听调度从而导致失败的情况。; @" P( i6 W$ ]- e
    D.末帝登基,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率领部队路过独山的杨行密祠堂时,他不忘旧主,亲自进祠堂哭拜。+ X9 E; @" M h; i/ b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5分)
    译文:                                                                   
                                                                             [来源:Z
    (2)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疾战。(5分)
    译文:                                                                   
                                                                             

    查看解析

  • 补写出下面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2.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6.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7.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8.楼船夜雪瓜洲渡,               。 (陆游《书愤》)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来源:学。科。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5分)
    【小题2】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6分)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赏析。(6分)
    【小题4】秋天开学,“报到的学生竟暴减”,有分析文章认为这暴露了“村里人骨子中的那种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请就村里人弃学的行为和这则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8分)

    查看解析

  •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4分)[来源学,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此为至论。

    查看解析

  • 下面是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底色为红色,内图为黄色)标志,请对其内容(数字、图案、颜色)进行解说,(5分)


    6 F+ I' b5 U3 K5 h* W4 e) I
     + @. J6 N. `0 g9 G& b" L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完成6-8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①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②,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③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注:①乐人:善歌舞的艺人。 ②太官: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③寝丘:楚邑名,故址在今河南。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以文绣衣:(给)穿衣4 ?9 U( S J; K# j$ I) e
    B.优孟前为寿寿:拜寿, H1 A+ S/ U* _: G! V' c
    C.庄王许之许:应允+ f7 j/ J( Z# S* f3 J% `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道歉( J3 Y* @& U3 V! d) P" M2 L% P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i* _" R/ G" _, K9 J B.常以谈笑讽谏
    贪吏安可为也尽忠为廉以治楚! H5 ?$ D2 V$ b& Y/ C
    C.有敢以马谏者; `/ Q% V" _" T; M# O6 N+ K5 J D.齐、赵陪位于前/ c% I! B* d% V: h% c3 Z' X
    马者,王之所爱也          请葬之于人腹肠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楚庄王嗜马,一心要为爱马厚葬,并且禁止群臣进谏,体现了他的昏庸愚昧,专断横蛮。7 @0 ` f$ ?. g$ D# ]
    B.优孟尽管在当时的地位不过是供帝王取乐调笑的弄臣,但是有智谋,有胆识,敢于讽谏。
    . @; H! e9 e0 O( d U" O0 Y) X
    C.优孟装扮成故相孙叔敖去见楚庄王,并非真心要当相国,而是借此替孙氏之子请求封地。! I. @ K, M9 _: ]
    D.优孟有感于尽管孙叔敖忠正廉洁,其子却穷困到要靠卖柴糊口,因此主张为官无须清廉。7 H4 f% V& V/ e" C% W
    【小题4】请把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译文:                                                        
    (2)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译文:                                                              

    查看解析

  • 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帝子降兮北渚,               。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                ,乾坤日月浮。                ,老病有孤舟。
    (杜甫《阁夜》)
    (3)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             ,囷囷焉,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