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 时期。《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 。
(2)爱而不见, 。自牧归荑, 。(《诗经·邶风·静女》)
(3) ,时翘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集中抒发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两句是 , 。
(5)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目。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阀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管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小题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4 X. a& N' A0 F7 ?8 H6 O2 F8 h |
B.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2 P% f/ R9 V3 I. e1 Y |
C.说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3 T% Y; i+ H; g3 C |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做民间传说的背景。' g* N' Y+ K3 E! c7 R |
【小题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8 c; D3 Q" ^0 K! D& F. [ |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A( H+ E. G5 Z* j! N8 D |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O5 [3 L- Q6 _7 b+ E# X" N/ c |
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c2 R5 D6 X) G. S |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的水平。2 g+ f- D% Z" d6 J# N |
B.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X Q+ ]0 ^/ I Q i) `0 N1 W |
C.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E, ?0 W0 K# L3 U7 Y |
D.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V, Q9 U: T& i! G |
查看解析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3)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查看解析
-
请以“ 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来源:Z&xx&k.Com]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可以展开想象,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
(3)不少于800字。
查看解析
-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查看解析
-
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做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选自《沈从文随笔 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小题1】“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小题2】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
答:
【小题4】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5分)
【小题5】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14分)
查看解析
-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韩文书写形式与汉字完全相同,但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
C.韩国民族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长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
查看解析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 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查看解析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 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2) 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 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4) 转轴拨弦三两声, 。 ,似诉平生不得志。
(5) ___________________,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 派代表人物。
(6) 卢梭, (国别)思想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 运动的杰出代表。
查看解析
-
古诗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4)__________________,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 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查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