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中小学题库 21世纪教育排课软件阅卷系统
中小学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警惕科学
田 松
数理科学的代表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它建立在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的世界图景之上。牛顿时代有种说法——“上帝是一个钟表匠”,整个宇宙被看成一架机器,由一系列机械连接的构件组合而成,它是物质的,没有内在的生命,这是机械论;这架机器可以分离,拆卸,也可以重新安装,重新组合,这是还原论;只要掌握每一个部件的细节,就可以对整个机械的运行做完全确定性的计算和预期,这是决定论。按照这种机械自然观的世界图景,整部宇宙机器的运行遵循既定的、统一的物理规律;这些规律能够被人获知,写成数学方程;这些方程可以计算。数理科学试图通过计算,对大自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言;进而,通过其技术,直接对自然进行干预。于是,大自然成为人类研究、分析、计算、控制、改造、重构的对象。大自然失去了其曾经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纯粹的客体,人类则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权力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
然而,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数理科学的实际操作方式是:从自然之中切割出一个局部,忽略这个局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关联,建立理想化模型,再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个局部,此所谓科学规律。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实验室中的地方性知识。人们把基于实验室的科学技术强行应用于大自然(“大自然的实验室化”),必然要对自然的整体性进行破坏。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人类行为在长时段导致的后果,就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如果我们从有机自然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当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会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描述。
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种生物共同演化,彼此相连,地球上的物质相互转化,达成动态平衡。从寒武纪算起,生命的历史大概有五亿年,生物圈里各种物质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则有五亿年之久;从人类出现算起,也有大概一百万年。
在传统社会,人类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经有的物质,从自然中来,也能回到自然中去。进入工业文明,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造的物质。尤其是在化学工业产生之后,人类大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物质的化学组成。而这些人造的东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这样的物质,从来不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也无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并且必然会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
人类目前大量生产的化工产品,有些是自然中从来没有过的,有些在大自然中只以特定的量存在于特定的场合。人类的身体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人类的身体之中,也没有消解这些东西的酶;大自然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大自然中也不存在对应的消解这些东西的微生物群落。所以它们注定会危害生物体的健康,危害环境,最终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项科学的技术在应用之初,它的好处是当下可见的。而其负面效应则很难马上就被人知晓。原因大致如下:有时候,负面效应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被人认识到;有时候,负面效应是分散的,并不集中表现为单一的效应,难以找到责任者;还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与正面效应的享受者不是同一个人群,比如享受者是城市白领,承担者在生产第一线;更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并非是人,而是自然环境,不会说话;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承担者尚未出生,因为其影响在很久以后才会显现。由于负面效应显现的迟滞性,它一旦显现,就已经晚了。并且,一经显现,就不可逆。
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认知发生变化之后,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整体判断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对科学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要发生变化。
要警惕科学,要警惕科学家!当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发明了一个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欢呼,不应该是歌颂,而应该是警惕。惟此,才有可能把科学及其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阻拦在其尚未发生的时候。
(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
【小题2】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如果把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5分)
【小题3】我们一贯倡导“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作者却让我们“警惕科学”,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6分)

答案【小题1】①“甘于”“服从”两个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
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人类用科学技术直接干预、控制和改造自己的反抗态度(或自然规律对人类的惩罚)。(2分)
【小题2】答案示例一:
可以。作为核心观点段的最后一段,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2分)
下文从三个方面论证“要警惕科学”这一核心观点:①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它会直接干预自然,让大自然失去主体地位,让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②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无法正常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产生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③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无法在应用之初就被发现。(每点1分,共3分。)
答案示例二:不可以。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①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它会直接干预自然,让大自然失去主体地位,让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②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无法正常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产生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③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无法在应用之初就被发现。(每点1分,共3分。)
全文为分总结构,作为核心观点段放在最后,总结全文,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论。(2分)
(此题属于通过文章论证结构并对论证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小题3】①一贯倡导的“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是看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并提倡通过运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2分)
②作者提出“警惕科学”,是看到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整体判断发生了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存在潜在危害之后而提出的论断;(2分)
③这种论断有利于打破科学技术崇拜(或科学技术至上),认真思考经典科学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建立新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令人警醒,引人深思。或“本文观点是从过去的科学主义转化到现在的科学人文相统一,富有新意。”(2分)
(此题分三项内容:一是对“热爱科学”的倡导要有分析;二是对“警惕科学”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三是自己的看法,认同与不认同,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属于品味词语的范畴。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指出技巧,最后结合句子分析其效果。“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这句话的对象是“大自然”,“甘于”“服从”一般用于人身上,现在来指大自然,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说其“不会甘于”“不会服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反抗。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间接考查论证思路。论述类文本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运用……材料引出观点或论题,然后运用……方法(或从几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者倒过来也可以。题干说“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如果调到开头好不好”。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主要围绕文章的思路展开。如同意,那就是放在开头总领全文;如反对,那就是放在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案较为自由。题干中问的是考生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的所指,然后表达自己的态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这种观点不难理解,是针对科学的积极性提出来的;而“警惕科学”则要结合文本作答,主要是针对其弊端提出的。理解了这一点,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